随着全球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肉鸡福利养殖已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从政策、技术及市场多维视角系统分析了肉鸡福利养殖的发展现状、核心挑战与未来趋势,并对比了欧盟、美国等发达地区与中国在实践路径上的差异。研究表明,欧盟通过《2007/43/EC号指令》等法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福利养殖框架,明确要求控制饲养密度(33~42 kg/m2)、保障光照与通风条件,并逐步推广慢速生长品种(日增重≤50 g/d,上市日龄49~81 d),其福利指标显著优于传统模式。美国虽缺乏联邦统一立法,但部分州(如加利福尼亚)通过《农场动物虐待防止法》推动空间与健康管理改进,行业龙头企业亦开始试点慢速品种(日增重50 g/d,上市日龄≥56 d)和地板养殖系统。相比之下,中国虽在2017年发布《农场动物福利要求 肉鸡》团体标准,但福利养殖仍以出口导向型企业为主,白羽肉鸡产业仍以高密度笼养(≤33 kg/m2)为主导,通过栖架、垫料等措施局部改善黄羽肉鸡的养殖福利,整体普及率还受限于政策、成本与消费者认知。技术层面,智能化装备成为提升福利的关键驱动力。未来趋势显示,消费者溢价支付意愿将推动市场分化,而5G、AI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有望进一步降低福利养殖成本。政策上,欧盟计划修订法规强化执行力,中国需构建本土化福利养殖标准体系。本研究为全球肉鸡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建议各国应基于资源禀赋与技术条件,探索差异化路径——发达国家可强化政策约束与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则需平衡效益与福利,逐步推进标准化与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