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从农业角度综述了我国农田碳排放现状和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我国各部门碳排放总量、农业排放源组成及各省份间的区域排放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变化可分为平稳增长、快速增长、显著减缓3个阶段,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来源主要为家畜肠道发酵、水稻生产释放的CH4气体和农田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N2O气体。这些排放源具有显著的区域和时间差异,具体受制于气候条件、种植结构及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指出,改变现有农业管理模式是实现农业减排的关键,优化管理措施在减缓农业碳排放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农田碳汇功能。基于我国农田碳排放领域的关键词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聚类分析,本研究归纳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空白,指出在水田、旱地等不同类型农用地中,探索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农艺管理措施对于提升固碳减排效能的重要意义。结合高频农艺措施对增产减排效果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从水肥管理优化、种植结构调整、秸秆还田与农业废弃物利用、低碳农业装备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农田固碳减排措施的实际可行性。本研究为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了系统的科学依据,并对相关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通过聚焦未来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本研究为我国农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参考思路与方向。